在之前的文章《什么是泛化?家長如何給孩子做泛化訓練?》中,我已經給大家詳細介紹了泛化的幾種方式,今天我們主要來講一講如何進行泛化教學以及在泛化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如何進行泛化教學?
1、人物的泛化
要做到與不同人互動時,孩子學過的技能他都能維持。
2、教具的泛化
在使用教具時要注意,孩子經常抓不住物品的主要特征,比如用圖片教孩子找不同,孩子卻只注意圖片中的汽車。
3、指令的泛化
比如,你今年幾歲了?你今年多大了?你現在有8歲嗎?……我們要留心指令在生活中的運用,老師或小朋友會使用的不同問法,然后將它們進行難度排列,一個個去教,輔助,撤銷輔助。
4、反應的泛化
盡量教給孩子面對不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并盡量運用到自然情境中去。還要教根據別人的反應來修改我們的反應。
5、環境的泛化
情境越來越接近自然環境,孩子就可以接受多變的環境,也使得他的技能在不同的環境當中能夠出現,并能夠降低不恰當的行為發生的幾率。
二、泛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1、教導者給予的強化和輔助要逐漸遞減
通常后果是教導者給孩子的一個后果。這里的后果指后效,行為的維持時間。在這個后效中,教導者的輔助和強化越來越少。
2、選擇的目標行為必須要適齡,帶有功能性,帶有自然后效
自然后效就是例如買東西,買到東西就是自然后效,而不是我們夸他“你真棒,你會買東西。”目標行為一開始的后效是我們設計的,但是最后一定要過渡到自然后效。
3、警惕過度泛化
比如小明,教他在公交車上遇到孕婦遇到老人時要讓座,他可能就是知道讓座,但同時也要別人讓座,這就是過度泛化,不知道自己讓座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去要求別人讓座。
4、避免錯誤的刺激控制,使用區別強化,進行多樣本的泛化訓練
如認識粉紅色,多用粉紅色的小熊來教,那么只認識小熊是粉紅色,其他粉紅色都不認識。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將學到的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泛化。關于如何給孩子進行泛化,幾個關鍵點大家都學會了嗎?